|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茶香引得诗兴来——凤冈最早吟茶诗句作者考略

茶香引得诗兴来——凤冈最早吟茶诗句作者考略

关键词:凤冈,富锌富硒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fg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99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作者:胡启涌 
 
  凤冈是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种茶历史悠久,饮茶习俗在农村甚是普遍,在流传至今的茶灯表演、采茶调子中可见茶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近来笔者在《凤冈诗词选》一书中读到一首天隐和尚的《梅花诗》:“湘竹架厨通泉径,烹茶煮茗三足崎。万古徽猷高过石,梅花千树岁寒时”。此诗前两句是凤冈迄今发现的最早吟茶诗句,诗中“烹茶煮茗”的意境激起了我莫大的兴趣,于是我便开始了品古人诗句,访先人踪迹的探寻之路,以期走进他们饮茶文化中,同他们进行时空上的交流、思想上的对话,共话茶事、同享茶趣。 

  天隐和尚,俗姓无考,是清初王寨乡境内中华山昆卢寺的开山鼻祖,为临济破山崇禅大师正传三十三世,曾在中华山建寺课经,主持佛事。此人精诗文,善交游,箸有《天隐语录》七卷本,诗文集《南游记》一本,后来均已散失,唯有他亲手题书于100米悬崖上的“万古徽猷”四字至今还在,虽然历经300年的风雨,其字之遒劲依然不减。据传,天隐和尚遍植梅花于中华山,每值花开时节,便邀友聚此品茶作诗以遣清兴。他曾将《梅花诗》镌刻在中华山石壁上,使得后来不少文士、宦官来此观梅赏诗,吟诗抒怀。深山古刹、高僧普渡,顿使中华山在清初成为黔北名刹。清康熙48年(公元1709年),龙泉(今凤冈)知县张其文所撰《龙泉县志稿》载:“山上有古刹昆卢寺,寺僧天隐,山上多古梅,石上多镌刻游人诗句。”以记此事,并赠“居然文华”匾牌于中华山昆卢寺。上世纪40年代,天隐和尚镌刻于石壁上的《梅花诗》经风雨侵蚀,已渐脱落。时县城景吉谱见状采取拓片收藏,后来拓片散失,从此天隐和尚的《梅花诗》“原版”消失,令人惋惜。1997年县政协编 《凤冈诗词选》一书,冉鸿逵老人只记得《梅花诗》前两句,后又在中华山觅得第三句,第四句由杜运开老先生按韵补上,才使“组合”的《梅花诗》存世。此诗前两句刻画了天隐和尚用湘妃苦竹将山泉水架引到禅房厨院来,用三只脚的“崎”泡制茶水来饮用的清闲日子,“崎”就是凤冈农村常见的铁制鼎罐。这两句诗的出现,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凤冈茶文化前推300年,诗中“引泉煮茶”的泡茶方法,不正是我们今天精湛的茶艺表演吗? 

  无独有偶,笔者有幸于去年在民间获得天隐和尚所著的《天隐语录》第七卷手抄本,该抄本系永和镇乡贤刘天禄所抄录,真实可信,字体娟秀,装订规范,虽表面破损,但内容完整。泛黄的纸页渗透着一种质地的历史况味和艺术感染力,每每翻阅,我内心都异常的激动。该抄本共录有天隐和尚七卷本诗作96首,有五绝、七绝、七律等,内容涉及到佛经宗纲、离别酬和、写景抒怀等,诗风隽永而饱含禅意,凝重而不失清丽,足可见天隐和尚是一位汉学造诣很深的高僧。该抄本还附录有清朝、民国时几位宦官文士游览中华山的诗作,弥足珍贵。今日再吟,眼前不禁浮现昔日中华山路曲石危、梅开鹤舞的佛家胜景。附录在卷首的便是清康熙时石阡晋江中宪大夫黄良佐登游中华山的一首古风,古风有近百字的序言,全诗36句,创作于康熙56年(1717年)秋季。黄良佐曾两次游览中华山,留下记游诗作7首,他深为中华山风景所迷,作诗道“何时抛俗尘,长与白云游”,可见迷恋的程度。并于翌年赠送“中华高峰”匾牌于中华山昆卢寺,该匾长2.7米,宽1.1米,字体苍劲有力,落有黄良佐的题款和印章(今收藏于县文化馆)。令人惊奇的是黄良佐的古风诗中也有“香厨架竹通泉径,烹茶煮水三足崎”的诗句,这两句与天隐和尚所作的《梅花诗》前两句除有几个字略有区别外,其意其境同出一辙。正是因为两者的诗句相同,给我们留下了重重疑问,促使我执着而虔诚地在零星的诗文、典籍中去寻觅300多年前先人们是怎样写出凤冈最早的吟茶诗句,其作者到底是天隐和尚还是石阡黄良佐。 

  一、天隐与黄良佐应该处于同一时期。康熙48年(公元1709年)龙泉县令张其文所撰《龙泉县志稿》中清楚记有中华山昆卢寺住持是天隐和尚,这一笔记载至少可以证明康熙48年天隐和尚还健在。而黄良佐游中华山时是康熙56年(公元1717年),相距仅隔8年,应该与天隐和尚处于同一时期,或许两者吟诗相熟,甚是为好。黄良佐再游中华山时留有诗句“高高烟际寺,独自访高僧 ”,诗中的高僧是指天隐和尚无疑,所以两者“香厨架竹通泉径,烹茶煮水三足崎”的诗句相同当排除重复之嫌。有句俗话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天隐和尚选入《凤冈诗词选》的《梅花诗》出自于冉鸿逵先生所忆,记忆所误在所难免。而黄良佐吟茶诗句原作还在,在此“铁证”下,吟茶诗句的“产权”当归黄良佐莫属。 

  二、天隐和尚是否有《梅花诗》。《龙泉县志稿》载“寺僧天隐,山上多古梅”。天隐和尚善诗文,精韵律,在课经斋寝之余,观流云、吮山泉、看古梅、怀幽情,乘兴作诗很是自然的事,至今王寨乡也有天隐和尚作《梅花诗》一说。最值可信的是刘天禄在《天隐语录》第七卷手抄本附录的诗作中,有不少诗句可探见天隐和尚确实作有《梅花诗》,不妨录其几句与大家共赏同析:“四字镌岩含夕阳,百年诗在无梅花”(刘天禄《小晴晚眺》),“时到中华冬不冷,如何十月早梅花”(天隐和尚《冬日琨石禅人自楚归蜀过中华乞字口占书示》)。只可惜天隐的《梅花诗》“原版”已失, 给后人留下了万千遗憾,300多年后的我们只能在先人零星的诗句中去推测,去想象。综上所见,笔者妄作推测,天隐的《梅花诗》中并没有吟茶诗句,所造成与黄良佐争吟茶诗“产权”一事,是后人记忆所误而至。 

  为了能找到更有力的依据来证明以上两点拙见,今年7月30日,笔者与干国禄、汤权、曾情怀等人驱车去到中华山,欲在历史的尘埃中觅找到先人们对中华山留下的寸简片牍,以期拨开层层疑雾,再睹历史真容。可叹风雨无情,世事沧桑,中华山古寺今已无存。庙宇遗址上也建起了村民小学,往昔课经诵佛之音已被朗朗读书声所代替,学校周边散乱的石礅、石阶默然无语,上面的丝丝凿痕镂刻着昔日时光。县志上载,庙址对面有一天然石,我们按图索骥找到了天然石,天然石高两丈余,兀立于田畦中央呈圆形,石上有藤蔓附生葱郁盎然,顶部平整可容近百人并列。《龙泉县志稿》有载“石上多镌游人诗句”,笔者甚是激动,掀去枝蔓寻遍天然石却不见镌刻之迹。干国禄老人更不甘心,不顾七旬高龄,借来木梯缘步而上,在天然石上细心搜寻仍末觅得古人诗句。是300多年的风雨抹去了古人之迹?还是其他原因使之消失?我们几人坐在天然石顶,沉醉在“万古徽猷高过石”的豁达意境中,可惜今天的中华山也无梅花盛开,若不然风景将更为绝妙美仑。习习夏风混合着浓醇的稻香阵阵袭来,我们都不禁有些悠悠然。透过几分隐约的醉意,我似乎看见了300多年前的天隐和尚手执佛珠,慈眉善目,袈裟袭身,与身着礼服的黄良佐坐在庙宇前的石案两侧,对着天然石和夕阳美景,一边论诗,一边品茶,其趣天然而旷远,其意幽静而淡雅。                          
                         来源:凤冈县对外宣传中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5115098 13398529222 传真: 邮箱:380484391#qq.com 微信公众号:fg564200
地址:贵州省凤冈县龙凤大道嘉和南郡2号楼1-18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51-25226358 邮编:564200
Copyright © 2004-2024 琰腾网络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